張欽鵬

姓名:張欽鵬

服務單位: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行政區:萬華區


  1. 張欽鵬個人(團體)照
  2. 張欽鵬與學生互動照
  3. 張欽鵬與學生互動生活照

臺北市本土教育的重要推手:老松的欽鵬好友

【以校為家樂在中心】本校「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是本市可供學童實際參觀的本土教育體驗場域,欽鵬主任自民國98年進入老松國小服務,即擔任該中心主任,迄今已近16年。他秉持著「歷史老街紮根教育園地、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的理念,帶領同仁在中心的所在地--「剝皮寮歷史街區」為本土教育盡心盡力,並且利用歷史場景、結合教育空間,將中心打造成本土教學示範場所。中心除了擔負本土教育推廣的重任,同時因具有公立社教場館屬性,假日需對外開放供民眾參觀,因此公務繁忙、管理事務繁雜,經常可看到欽鵬主任白天參與公務會議,晚上續留在辦公室處理相關事務、批閱公文,假日亦需到中心值班,而往往遇到連續假期,他都盡量讓同仁返鄉休假,自己留下來擔任值勤工作。


【傳承在地文化保存鄉土種子】這些年,欽鵬主任配合教育局政策,積極規劃辦理教師專業技能研習,舉辦「本土小學堂」徵選本土教育教學教案,讓老師們可以將精彩多元之創意教學匯入課堂中。同時中心也透過「藝術與人文」、「生活」和「社會」等輔導團合作,進行跨領域課程結合,達到知鄉、親鄉、愛鄉的目標,進而深耕保存地方文化,共創社區、學校、環境三贏之永續發展的目的。在經營中心教育推廣活動方面,跳脫傳統教學思維,以新視角帶領來參觀的學童探索多元鄉土風貌,活動以五感體驗學習方式辦理,兼具趣味性及挑戰性,引發學童參與興趣。學童們經由參與過程體驗學習,動手做歷史的「翻轉學習、多元創新」,進而認識本土文化,培養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老松的親朋好友】欽鵬主任在中心多年,除了積極協助行銷老松國小與本土教育的推廣工作外,亦配合北市府政策,把本校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與特色街區,作整體的重新規劃,進而打破學習空間限制,讓老松學童透過與社區連結,去感受、感動與感悟在地文化和歷史的面貌,進而凝聚鄉土意識,讓老松的孩子們都知道,我的學校裡有一條老街,讓戶外即教室的理念充分實踐。同時,配合學校各學年、各處室,和英語情境中心、幼兒園、樂齡學習中心、校隊與社團等單位,辦理各項導覽、展覽之教育推廣活動,以及參與校內多項工程、採購的評選會議擔任主持人,協助學校完成各項工作的推展。老松前校長,現東門國小簡邑容校長即常說道,欽鵬主任除了是中心的主任,更是老松的親朋好友。


【守住萬華守住臺北守住臺灣】11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時,臺北市率先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設置全臺首座快篩站,有著百年歷史風華的剝皮寮站上對抗疫情的最前線,並成功守住疫情。當時欽鵬主任遵從市府指令,連同老松國小工作同仁,配合聯合醫院醫護人員、化學兵、環保局、警消人員……等工作小組,將剝皮寮快篩站於5月14日下午4時緊急設立,直到6月19日才功成身退。可以說在疫情的擴散過程中,如果沒有守住萬華即守不住臺北,沒有守住臺北即守不住臺灣。疫後重返校園,欽鵬主任亦積極協助學校購置防疫用品,與中心防疫工作的推動,讓來參觀的學童和民眾能安心的學習與活動。


【從歷史空間到學習空間】中心雖身處校園一隅,但其建築體擁有「歷史建築」的身分,和校園的鋼筋混泥土建築大不相同,因此在相關的修復等日常維護管理上,就需要特別的用心留意。一路走來從「活化再利用計畫」、「歷史街區因應計畫」、「消防防護計畫」等各種計劃的擬定,欽鵬主任皆親身參與和同仁共同討論制定,讓剝皮寮歷史街區自98年全區營運後,即能順暢的運行下去,成為本土教學的學習空間。而隨著時間的累積,歷史建築也開始進入不斷修復期,前老松校長,現萬福國小林明助校長常開玩笑地說:欽鵬主任的辦公桌旁,擺的不是茶水杯而是工地帽和反光背心,同時他也是我看過身形壯碩但行動非常靈巧的主任,常常上山(鷹架)下海(排水系統)的視察工地,務必提供給來參訪的民眾和學童有一個安全的學習空間。


【充實自己成就他人】除了用心經營中心外,欽鵬主任還利用公餘時間修讀了文化觀光的碩士,目前也正在研習地理學博士,隨時不斷自我充實。另外在老松補校、臺北市立大學兼課,教學相長,嘉惠學子。同時亦鼓勵中心的同仁與志工老師利用時間進修,也協助多位志工老師獲得臺北市志願服務貢獻獎、長青志願服務松青獎等獎項。


【深耕共好杏壇芬芳】欽鵬主任近年來配合北市教育局舉辦多項活動,以及積極結合周邊社區力量,善用社區資源協助推廣中心各項計畫,包括舉辦北市母語日推廣園遊會、世界母語日、2023和2024臺北兒童月活動、臺北建城140週年等活動。甚至結合和平醫院失智中心,舉辦愛來學苑,透過歷史老街的獨特時空氛圍,進行懷舊治療,讓中心成為「育見永續、全齡學習、在地實踐」共榮共好的學習空間。張主任秉持著「成就他人、榮耀單位、快樂自己」的理念處事,讓中心同仁、志工老師都能感受到這股服務的熱忱,主任的以身作則,讓大家也願意一同為本土教育的深耕與推廣盡心盡力。其創新的教育思維亦為北市本土教育開拓了新的景象,對於文化歷史的傳承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堪稱是杏壇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