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淑萍
服務單位:臺北市立臺北特殊教育學校
行政區:士林區
「職」愛特教
參與特殊教育的緣起王淑萍職能治療師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復健系,畢業後於診所與萬芳醫院工作,從事小兒職能治療,當時她常想這些孩子後來都到哪裡去了?為什在小學中年級以後就甚少參與復健,後來了解主要是進入特教體系。因此當有機會到臺北特殊教育學校(原臺北市立啟智學校)擔任職能治療師,就決定放棄公立醫院,長時間陪伴這群慢飛天使。淑萍治療師自2001年於本校服務至今已滿23年,是校園專業團隊服務的先驅。
職能治療結合特殊教育服務時,常常思考如何將復健與教育結合,大學所學的核心概念「職能治療是藉由『有目的性的活動』來治療或協助生理、心理、發展障礙或社會功能上有障礙及需要的人,使他們能獲得最大的生活獨立性。」,是故從這角度出發,在幼兒與小學部,著重促進學生神經動作發展,以增加生活獨立性、並以參與學校活動與適應團體生活為主。例如建議學生使用圍裙承接灑落的食物,使用止滑墊減少容器滑動,使用較有重量的承裝容器或是止滑碗減少餐具滑動,使用加大柄湯匙使學生易於抓握用餐,使用加大底面積的椅子與合併骨盆、胸腔固定帶以協助學生坐姿擺位,以及使用雙耳杯喝水。課程方面,建議提供重度、極重度學生多感官刺激,以習得相關生活經驗,如提供不同材質增加觸覺刺激,如徒手接觸顏料、刮鬍膏、黏膠及各類美料材料;此外,討論課程需求,依學生能力提供輔具建議,如使用閱讀架,將所要操作的活動置於其上,增加學生手部操作的可及性;合作製作翻頁輔具,如對於高張力無法抓握學生以鬆緊帶、魔鬼氈製作翻頁套環以協助翻動自製的圖書,另利用生活周邊材料自製虎口撐開器協助手部張力較高學生,以協助手指操作擺位並以較佳的動作拿取小物件、訓練正確使用手部肌肉;利用周邊材料改變握筆方式,如使用衣夾夾住彩色筆,使腦性麻痺學生,利用此方式握筆從事運筆練習。
此外,依神經動作發展提供學生雙手協調與精細動作練習,如串珠等。對於幼兒自閉症因食材接受度較狹隘,以提供口腔按摩、不同食物質地、遊戲、故事與歌唱等方式,拓展食材接受度,如謝生進入幼兒園前僅接受牛奶,其他均無法接受,王師在午餐時入班,提供口腔按摩並以遊戲、故事與歌唱方式示範,讓學生嘗試多元食材,最後學生正常用餐,於中班時轉入一般幼兒園。學生進入中學後,可能會因為動作發展、認知能力的限制,逐漸將策略調整為輔具介入或是代償方式,以減少障礙所造成的差距,如,建議使用市售輔具加大柄湯匙、高邊止滑碗、止滑墊或協助改製之加大柄湯匙用餐,以維持獨立性。
在技高部方面,學生參與的活動需因人、因地制宜,如某學生於疫情期間,無法戴口罩,建議以綁帶式口罩,輔以市售之小髮夾以穩穩固定學生口罩於臉部口鼻位置;建議使用籃子協助端持較熱的便當盒;另於包裝課需要序列性的分類、點數與包裝零件,以餅盒裡的塑膠分隔盤協助完成;手工藝課裡,需要固定材料以完成捲動瓦楞紙條,因學生能力分別提供較重磁力夾或輔以教師助理協助穩定另一端紙條、並逐漸褪除人力協助;於烹飪課需要使用刀具時,以叉子、碗、筷子等協助需要被固定裁切、刨皮的食材;在整燙衣物時,加熱之電熨斗,於前面突出鐵板處加裝珍珠板,以增加使用電熨斗安全性;於烹飪課建議使用市售用具如防切手套、敲蛋器、食物處理器,完成烹調活動;針對輪椅學生參與清潔課,將塑膠袋以衣架協助撐開袋口固定於輪椅上,讓另一隻手夾子夾取地上垃圾;另為學生改製清潔用具,如用改製式的口袋型抹布,讓學生參與擦拭的清潔活動;餅類製作課程中,於麵團秤重過程中,建議視覺化呈現目標重量數字如28克、29克、30克。
在職場實習方面,融入職務再設計概念,如可利用超市推車與籃子進行不同高度貨物的上下架,以減少反覆彎腰、直挺身體的動作,減少工作疲勞與下背痛的發生率。針對貨架最下層清潔操作無法半蹲跪學生,建議攜帶輕便折疊式椅凳,以維持操作所需姿勢。於窗戶清潔時,則提供工作腰帶,以分別掛放乾抹布、濕抹布、玻璃刮刀、噴水器等相關清潔用具,此外以視覺化(層架上數字123)提示學生完成清潔擦拭後層架,可以撕下該數字圖卡,以視覺提示已經完成清潔的層架,了解自己的工作進度。在特教學校工作,優勢是可長時間觀察學生進步與成長,如李生小一入學時,新作息與接觸多元刺激難以調整,常出現咬手、敲頭、激烈搖晃身體等自我刺激行為,常從早哭鬧到放學,課程提供之教具與教材一碰即丟。討論後提供多感官刺激,減少手部敏感與自我刺激,提供觸覺按摩刷與不同刷具在其手部刷動,提供手部深壓按摩等,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學生國七時已可在協助下握持加大柄湯匙用餐30分鐘;另外,整日哭鬧及自我刺激行為到國七時,已很少出現,也時常出現笑容。
結語學生可能因程度偏重度,導致進步較為緩慢,甚至因某些疾病導致退步或殞落,但在陪伴學生每一天裡,淑萍治療師都盡力與老師共同討論、合作,讓學生盡可能跨越障礙鴻溝,在人生畫布裡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