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周耘竹
服務單位:臺北市立臺北特殊教育學校
行政區:士林區
發現學生的閃光,溫柔同理的接納
推薦事蹟標題:發現學生的閃光,溫柔同理的接納自長庚臨床心理研究所畢業後,耘竹心理師即進入醫院任職,負責兒童青少年領域的心理工作。數年後,因需就近照顧家人,動念想回台北找工作。恰好當時的臺北啟智學校開缺,應試結果為「備一」。正當耘竹心理師準備繼續踏上轉職之征時,突然接到正取放棄的詢問電話,這亦成就了她與北特的緣分。
溫暖細心的淘金者,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校內僅編制一名臨床心理師,換句話說,耘竹心理師負責的對象就是全校學生,她叫得出校內所有學生的名字,小至2歲幼兒,大至技高部18歲青年,都是她要認識了解的對象。每逢新生入學評估,或是需要治療師專業人員的服務建議時,耘竹心理師便需要以一人之力完成數百份的學生記錄/評估報告。但本校的孩子以中重度障礙為主,有些還伴隨感官肢體的功能受損,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談何容易?耘竹心理師會試著找出孩子喜歡的事物,搭配運用各種玩具、桌遊、圖卡等,來嘗試與孩子建立關係,開啟連結。像是透過扮家家酒的遊戲,重現學生跟家人相處時的互動,或藉由圖卡和各種造型的小物件,來表達對班上同學的感受和想法。更會針對不同孩子的喜好興趣,花時間個別設計不同卡通主題的教材及課程,讓孩子更喜歡諮商課程。曾有一位過動特質明顯、頻頻跑出教室的學生小虎,在心理師的教具與環境安排下,找到能引起小虎學習動機的主題,使他能和心理師一起互動,一節課都不離開諮商室。受限於學生普遍的易分心、執著於個人興趣、固著重複等特質,在和他們進行心理工作時,經常有一大部分的時間會是在引導孩子聚焦,或是等待他們的思緒漫遊至情緒熱點。曾有位學生的固著行為是會重複描寫看過的文具品牌,讓人以為他的書寫只是在複刻文字符號。他在諮商室裡,同樣複製貼上般地在小白板寫下曾經看過的文具品牌。某次,在重複數遍之後,他突然寫出「基隆火車站南站找媽媽」,原來在他心裡很期待能跟住在外地的媽媽見面!「有時候很像在玩淘金體驗,不斷從一大片泥沙石頭裡淘選,來來回回,不保證一定能發現什麼,但也可能在某個瞬間會看到裡面極小質量的金沙」。
同理接納的陪伴者,穩定孩子不安的情緒如果有一張心理輔導不利因素的選單,特教學校的學生應該多數都會勾「以上皆是」。對於中重度心智障礙孩子來說,他們經常處於被指導和被協助的角色,也時時刻刻被提醒著要遵守規範,或是被殷殷叮囑著要修正不恰當的人際情緒行為。在這樣的生活裡,這群孩子更缺乏的可能是個願意陪伴理解的對象。和其他師長相比,耘竹心理師在與學生互動時,多了一份平等、好奇的態度,讓學生可以試著表達自己的內在想法,即使這些想法可能不是大人期待的,像是因睡過頭就順勢懶得出門、擔心被罵所以說謊…等,好像也能被接納,不會擔心說了什麼就立刻要被糾正指責。有一位因兒少保護案件來固定會談的學生,即使畢業後,耘竹心理師仍跟孩子保持聯繫,用類似朋友的角色持續關懷,面對漫長的法律流程,聽孩子說說內心的不安心情,當裁決結果不如預期,也和他一起分擔難過失落的感受。耘竹心理師持續陪伴校內的孩子,不斷嘗試各種改變行為或鬆動想法的可能性,並珍視每位學生的個人成長,像是某位學生從一開始只要談到負向情緒,就防衛否認「我不會生氣!」,到畢業前能願意表達自己生氣時會打頭;還有位同學從一說話就大聲激動,一年後當大聲說話時能夠被提醒而降低音量,耘竹心理師都能細心觀察這些細微卻可貴的變化,並回饋給孩子身邊的老師。
專業合作的支持者,解決教師焦慮的煩惱每學期耘竹心理師都會定期入班觀察學生,和老師討論學生處遇的建議策略。面對不同老師的帶班風格,心理師都能以溫和態度與老師互動,尊重專業界線,帶著欣賞的眼光肯定老師的用心;如果學生行為改善、能力提升,耘竹心理師也習慣將這份進步歸功於孩子本身的努力以及第一線老師的支持和指導。有時老師遇到學生行為問題狀況不斷,一位貌似專家的心理師又來侵門踏戶指指點點,未必大家都樂於討論諮詢。曾有老師在心理師進班時,刻意把一位睡不飽會大鬧抓人的學生叫醒,一副看你要怎麼處理的態度,耘竹心理師依然平穩應對,承接老師的挫折,認真看待老師的想法和擔心,也坦承客觀的困難之處。曾有某位高職部學生在校出現頻繁的辱罵、挑釁及攻擊行為,讓導師疲於應對,難以找到有效的策略改善孩子的行為。透過耘竹心理師與孩子的互動,逐漸了解到孩子家庭的困擾、父親管教方式的衝突、壓力來源等議題,好似為未來的輔導打開新的方向。耘竹心理師將這個訊息與導師討論,共同設計了一套符合孩子的輔導策略,耘竹心理師更走進社區,將孩子的情況告知社區中的店家、里長等人員,親力親為地為孩子打造了安心安全的生態系統。耘竹心理師在分享時曾說過,「有時候輔導的困難由心理師說出來,好像老師就會感覺輕鬆很多。」像是起司理論裡提到,特定事件的發生,是恰好穿過每個環節的漏洞才會產生,但往往最後那片起司很容易成為被檢討的對象。耘竹心理師透過這些概念的傳遞,引導大家用更平衡的角度來看待學生的行為事件,讓環境裡的人減少不必要的指責焦慮與內耗,將更多心力放在支持及輔導學生,撐起特教學校最堅強也最溫暖的一道輔導防線,用她的專業與堅定陪伴每一位踏進諮商室的親師生。